《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

书名。《伤寒论条辨》为方氏研究《伤寒论》呕心之作 [1] 。方氏指出仲景之书兼论伤寒杂病,六经应统伤寒杂病,而伤寒不能统六经,删去王叔和所撰之伤寒序例,将“辨脉法”、“平脉法”移至卷末,重编仲景原文,考订字句,详予注释。

著者生平

方有执(1522~?),字仲行,明代医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因前后两妻及子女五人病死而发愤学医,四方游学。方氏推崇仲景之学,精心于《伤寒论》,认为治伤寒要“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之”。方氏认为《伤寒论杂病论》经王叔和编次,已有改动;而经成无己的注解,又多窜乱;后世之人惟徇私己,冠履倒置的情况更是严重。于是历经二十余年,方氏对《伤寒论》逐条加以考订,在七十一岁时完成《伤寒论条辨》8卷。其后,喻昌、张璐、吴仪洛、程应旄、周扬俊、黄元御、章楠等医家承其学,形成《伤寒论》错简重订学派。

书本内容

《伤寒论》
方氏提出《伤寒论》以六经为纲,六经则以太阳为纲,而又将太阳病之“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三纲,即后世所谓“三纲鼎立”说具体化,并作为重要的伤寒学理论加以提出,各相关条文以类相从,如凡桂枝汤证及其变证一类的条文列于“风伤卫”中;凡麻黄汤证及其以“伤寒”冠首的条文列于“寒伤营”中;凡青龙汤证及其“脉浮紧”、“伤寒脉浮”的条文列于“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中。
《伤寒论条辨》
《伤寒论条辨》前3卷为辨太阳病篇,即首卷论风伤卫、第二卷论寒伤营、第三卷论风寒两伤营卫;第四卷为辨阳明、少阳病;第五卷为辨三阴病;第六卷为风温杂病、霍乱、阴阳易及差后劳复等病症;第七卷为痉湿暍病及辨脉法;第八卷为汗吐下可与不可等篇。后附《本草钞》1卷,《或问》1卷,《痉书》1卷。方氏之学术观点在《或问》、《痉书》中有较详细的论述。《伤寒论》经方氏整理编次后,进一步加强了原文的系统性和条理性,重点突出,对后世影响较大。
《伤寒论条辨》是明代方有执所编著,书成于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全书共分八卷,卷末附有“本草钞”“或问”“痉书”各一篇。先以“经络内景图说”叙明伤寒论“六经分治”和“表里病位”的关系;次以“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感,营卫俱伤”为“太阳病”的三大提纲,各以有关条文加以归纳;并以同样的处理方法,辨明“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以及“温病”“风温”“霍乱”“痉”“湿”“喝”等各种病证的主、次证和治疗问题。
《伤寒论条辨》的特点在于作者对《伤寒论》第一次作了较大的移整和考订。
作者认为《伤寒论》代远年湮,早已失仲景之旧,即是王叔和所编次的,亦为后人所改易了。他说“窃怪简编务册,颠倒错乱殊甚。盖编始虽系于叔和,而源流已远,中间是易世殊,不无蠹残人弊,今非古,物固然也,而注家则置弗理会,但徒依文顺释。”自己“心仲景之心,志仲景之志,以求合于仲景之道”。便“不惮险途,多方博访,广益见闻,虑积久长,晚忽豁悟,乃出所旧得,重考修辑”。“移整若干条,考订若干字”。不可”诸篇,不是仲景原文,而是王叔和“述仲景之言,附己意以为赞经之词”,但原来的篇名也为后人所纷更,《平脉法》《辨脉法》两篇虽有翼于仲景,不能置于卷首,将其置于篇末,删去了于理难通的《伤寒例》。
方氏竭二十余年之力,寻求端绪,排比成篇。——推求仲景之意为之考订,著成此书。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与研究成就,颇受后世许多《伤寒论》研究者的赞许,这一“错简重订”治学观点也引发了《伤寒论》研究的学术争鸣。《伤寒论条辨》据“浩然楼”本点校后排印,可供《伤寒论》研究者,中医院校教师和临床医师,参考。

版本流传

《伤寒论条辨》自成书后,其版本流传主要有:
1、万历年间初刻本。
2、康熙年间浩然楼刻本。
3、四库全书刻本。
4、清同治四年(1865)成都过学斋刻本。
5、清秩斯堂刻本。
6、清苏州隆溪堂刻本。
7、1925年渭南严氏孝义家塾刻本。
8、1957年四川人民出版社据1925年渭南严氏原版重印本。
9、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铅印本。

校注说明

《伤寒论条辨》作为明清时期伤寒错简重订学派的开山之作,具有重要学术影响,自其成书以来,一直是学习和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参考书目。此次点校本着呈现给读者一本最佳的读本为目标,对原书进行了认真的点校:
校注版本
以《中国医学大成续集》收录的康熙己亥菊秋月浩然楼刻本影印本为底本,以四库全书收录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铅印本为对校本。
校注方法
(1)以对校、本校为主,理校为辅的方法。
(2)将原书竖排版改为横排版:为适应横排版的需要,原书“右”、改为“上”,“左”、改为“下”。
(3)对原书进行标点。
(4)原书繁体字改为今简体字;凡明显错字、别字以及通假字如:大溪(太溪)、大阳脉(太阳脉)、已上(以上)、内诸药(纳诸药)均径改不注;古字如:蘖(柏)、欬(咳)、胎(苔)、讝(谵)语、鞕(硬)等,均改为今通用字。原书中训释经文字词出现如“内,音纳”;“乾,音干”等情况时,保持原貌不予改变。
(5)凡疑似之间,或影响原文理解的内容均不改底本。

图书目录

阳病在表之图
阴病在里之图
阳病阴病图说
伤寒论条辨卷之一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第一凡六十六条方二十
伤寒论条辨卷之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第二凡五十七条方三十二
伤寒论条辨卷之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第三凡三十八条方十八
伤寒论条辨卷之四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第四凡七十七条方十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五凡九条方无
伤寒论条辨卷之五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第六凡九条方二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七凡四十六条方十五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八凡五十四条方六
伤寒论条辨卷之六
辨温病风温杂病脉证并治第九凡二十条方三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凡九条方三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第十一凡七条方四
伤寒论条辨卷之七
辨痉湿喝病证第十二内有问答
辨脉法上篇第十三内有细问答
辨脉法下篇第十四内有细问答
伤寒论条辨卷之八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辨发汗后病脉证并治第十七
辨不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辨可吐病脉证并治第十九
辨不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附庐山刘复真脉诀捷要
附严三点捷法神圣功巧括
削伤寒例
伤寒论条辨跋
伤寒论条辨本草钞
伤寒论条辨或问
痉书叙
痉书
痉书或问
痉书跋
伤寒论条辨后序
……

四库提要

《伤寒论条辨》·八卷、附《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痉书》
·一卷(内府藏本)明方有执撰。有执字中行,歙县人。是书刻於万历壬辰。前有己丑自序一篇,又有辛卯后序一篇,又有癸巳所作引一篇,则刻成时所加也。大旨以后汉张机《伤寒卒病论》,初编次於晋王叔和。已有改移,及金成无己作注,又多所窜乱。医者或以为不全之书,置而不习;或沿袭二家之误,弥失其真,乃竭二十馀年之力,寻求端绪,排比成编,一一推作者之意,为之考订,故名曰《条辨》。其原本伤寒例一篇,不知为何人所加者,竟削去之。而以《本草钞》一卷,《或问》一卷,附缀於末。又以医家误痉为惊风,多所夭枉,乃历引《素问》、《金匮要略》 [3] 、《伤寒卒病论》诸说,为《痉书》一卷,并附於后。有执既殁,其版散佚。江西喻昌遂采掇有执之说,参以己意,作《伤寒尚论篇》,盛行於世,而有执之书遂微。国朝康熙甲寅,顺天林起龙得有执原本,恶昌之剽袭旧说,而讳所自来,乃重为评点刊版,并以尚论篇附刊於末,以证明其事,即此本也。起龙序文,於昌毒詈丑诋,颇乖雅道。其所评论,亦皆赞美之词,天启中,王绍徽作《点将录》,以东林诸人分配《水浒传》 [2] 一百八人姓名,称希雍为神医安道全,以精於医理故也。是编初名《先醒斋笔记》,乃长兴丁元荐取希雍所用之方裒为一编,希雍又增益群方,兼采本草常用之药,增至四百馀品,又增入伤寒温病时疫治法,故曰《广笔记》。希雍与张介宾同时,介宾守法度而希雍颇能变化,介宾尚温补而希雍颇用寒凉,亦若易水、河间各为门径,然实各有所得力。朱国祯《涌幢小品》,记天启辛酉,国祯患膈病,上下如分两截,中痛甚不能支。希雍至,用苏子五钱即止。於病证方药,无所发明。今并削而不载。所附刻之尚论篇,原本具存,已别著录。其异同得失,可以互勘,不待此本之复载。今亦削之,而附存原目於此焉。

相关文件下载地址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使用,请支持正版!本站统一解压密码:www.17900.net
《伤寒论条辨》明·方有执编著.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