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鹊心书.pdf

《扁鹊心书》,综合性医书,3卷。宋代窦材编撰于绍兴十六年(1146年)。托名扁鹊所传,故名。此书以重视经络和针灸疗法为特点。卷上介绍“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在治法上比较强调扶阳,禁用寒凉之剂。卷中论及伤寒、阴毒、劳复、喉痹、虚劳、中风等100余种外感、内伤及临床各科杂病。书中并附作者若干治验,多推崇针灸疗法,体现了窦氏在运用此法方面的发展与变化。卷下除续载部分病症外,“扁鹊神方”收有94方,分别介绍了其主治和服用法。其中相当数量的方剂不见于宋以前的医籍,并保留有我国较早的麻醉方剂—睡圣散,颇具参考价值。

成书背景

窦氏家族世代从医,据《心书》序言知其曾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等,后从师于“关中老医”,精究《内经》,积数十年临床经验,著成《扁鹊心书》3卷。

流传版本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成书后曾刊行,但原刊本大都散佚,少有流传。至清代胡念庵(古月老人)得到此书,为其参论百余条,胡氏去世后,其子与当时的医学名家王琦一起将《扁鹊心书》刊行于世。现存清乾隆三十年(1765)刻本、清刻本(1765)青莲书屋藏板、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清刻本上洋江左书林藏板、清刻本浙江衢州三余堂藏板、民国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民国戊辰刻本上海千顷堂藏板等版本,还被收入《医林指月》和《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等丛书中。

作者简介

窦材,南宋人,生卒年代不详。《扁鹊心书》自序:“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己十余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从落款绍兴十六年(1146)推测,窦氏大约生于公元1070年。
《中国医籍提要》及《中医大辞典》均载窦材祖籍为山阴,今浙江绍兴也,但查《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山阴县志》均不载。有学者认为窦材籍贯并非山阴,《扁鹊心书·进医书表》窦材自称:“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河朔泛指黄河以北一带地方。宋·王存《元丰九域志》,宋之真定府治在真定县,属河北路西路。清雍正元年,因避讳更名正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市。光绪十年修《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称窦材为真定人。因此,窦材籍贯为今河北省正定市。窦材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早年习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之书,后师关中名医,受得岐黄正术,潜心研究《黄帝内经》,并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窦氏在五十余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集先师所授之法共著成《扁鹊心书》,此书充分体现了窦氏的学术思想。

书评、序言


《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各以己见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王叔和、朱肱乌可与仲景同列,若云仲景不师《内经》,试观《伤寒》、《金匮》二书,不本《灵》、《素》之旨,宁有如是精深之论乎?)至皇甫士安、巢元方、王冰等,虽学《素问》,而不得方学之传,亦根据前六子方法而行。此书从古至今,未得通行。余业医四世,皆得此法之力,而人世未深信,故难梓行。余初学医,尽博六子之书,以为医之理尽矣。然调治小疾,百发百中,临大病百无二三,每怅己术之不精也。后遇关中老医,叩余所学,笑曰∶汝学非是岐黄正派,特小技尔。只能调小 ,俟其自愈,岂能起大病哉!余即从而师之,三年,师以法授我,反复参详,遂与《内经》合旨,由兹问世,百发百中,再观六子书,真儿戏耳。但师授固简而当,意欲梓行,恐有未尽。遂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己四十余稔之所治验,集成医流正道,以救万世夭枉。后人得此,苟能日夜勤求,自能洞贯其理,以见余言非谬。至若贤良忠正,孝子仁人,再为广布,俾天下后世,上可以救君亲,下可以济斯民。余因恐遭天谴,不敢自私,刊刻流传,愿仁者勿拘成见而屑视之,斯幸矣。
宋绍兴十六年武翼郎前开州巡检窦材谨序
奏玉帝青辞
维大宋绍兴十六年丙寅月,武翼郎臣窦材奏启玉皇上帝玉陛下。
臣闻上天好生而恶死,下民畏死而贪生,上天虽云恶杀,但示劝惩于下民,非其人而杀之者有之。下民虽曰贪生,但归生死于天命,而致枉死者有之,皇天悯下民之疾苦,故假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俞跗等,以立医教,救人灾病。历世绵远,屡遭兵火,其神书散亡,仅存者《灵枢》、《素问》而已,虽不尽传宗派,是亦能救人疾苦,保人性命,但少洞彻脏腑、刳肠、涤髓之神耳。(果能参悟《灵》、《素》,自然洞见脏腑,至于刳肠涤髓,乃后世法之巧,而用之神。惜乎此书无传,谅亦不过一技术之妙,岂如《灵》、《素》之贯天人,晰隐显,大无不包,细无不入,为万世理道之神书,救人之秘典哉。)后世仲景采《内经》外感风寒之旨,附以己见,定立方法,及采杂证七十余条,集为《伤寒》、《金匮》。后之学人,咸遵守莫敢移易。殊不知伤寒既有多证,《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果能遵循仲景之法,岂有误人。惟后学不明其旨,妄为注解,各执己见,未免穿凿,希冀立名,遗讹后世,将为仲景之功臣,实为仲景之罪人。千百年来,明伤寒法者有几人哉)。嗣后叔和、思邈又附益之,障蔽圣经,遗讹后世,且《经》云:伤寒为病身热,热虽甚不死。论中风曰,中五脏俞穴,则为偏风;论水胀曰,因气为肿;论厉风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如此言之,其旨深,其意广,后之人欲移难就易,妄为穿凿。且举伤寒之证,真邪相传,真气盛则病愈,邪气盛则病死;阳证无死入之理,阴证害人甚速,须加灸艾,方保无虞。仲景立许多承气汤,使后人错用,致寒凉杀人于顷刻也。(三承气汤恶能害人。后学不明阴阳承制之道,而妄用承气者害之耳,于仲景何尤?)
臣因母病,用仲景之法不效,遂成不救,痛心疾首,精究《内经》,又得皇天默授,经历十年方得灵验。
凡一切大病小疾,只以此法,触类引申,效如影响。臣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逾,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伏望皇天后土,特加慈悯,保生民于仁寿之域,俾其书万世通流,臣虽死无憾。设有一言不实,甘受天殃。若此书果益于后世,伏望神天护佑,以广其传。(设此重誓,以质上帝,则其立心切于天下后世可知。学人不可谓偏于从热而忽视之,以负先生一片救世婆心。)臣诚惶诚恐冒罪以闻。
进医书表
臣闻医家正道,《内经》为真,《内经》言病最详,而无治病之法,故黄帝又与岐伯撰出《灵枢》,实为医门所最急者也。嗣后,秦越人根据《内经》旨趣,而演八十一难、九针之说,晋皇甫士安采《灵枢》之旨,撰《甲乙经》十卷,隋巢元方摘《灵》、《素》绪余,注《内经》,又撰《病原》三十卷;唐王冰抉《灵》、《素》之旨注《内经》,撰《天元玉历》。以上诸子皆有著作,悉师《灵》、《素》,去古法不远。而汉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汤液》,着《金匮玉函》十卷,撰《伤寒论》十卷。晋王叔和又赘其说,唐孙思邈采本草药性,集成《千金方》三十卷。《玉函经》五十卷,和附仲景,重重着述,皆宗此意。废去针灸及丹附大药,尽用草木小药,盛行汤剂,以之理小疾则生,治大病则百无一活,至千百世,误死天下苍生。(《伤寒》、《金匮》之书,辨六气之环转,析神机之出入,阴阳消长之妙,虚实递更之变,首尾贯通,丝丝入扣。至于在经俞而用针,起陷下而用灸,并观其自叙,可谓神于师《内经》者矣。谓仲景不师《内经》,废弃针灸,不亦冤乎。至若叔和、思邈,俱一代之明医,亦未宜深贬,后学当细心辨之。)伏念臣河朔真定之寒士,焉敢善善揭前辈之过。但臣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亦以《千金》、仲景等方,小试果效,用临大证,心窃有疑。后得上天裨我此书,更参《内经》,百发百中,始信医有回天之功也。
所谓大病者,一伤寒,二阴疽内蚀,三虚劳痰火,四中风,五水肿,六臌胀,七脾泄暴注,八尸厥,九久痢,十脾疟,十一喉痹,十二男女骨蒸劳热,十三小儿急慢惊风,十四痘疹黑斑缩陷。至于胎前产后百十种必死大证,世人莫能救疗,束手待毙,良可哀哉。臣于此处消息五十余年,乃见正道,自古扁鹊、俞跗、仓公、华佗,皆此书也,惜不广传于后世。臣今尽传此法于人,以救苍生夭横,伏乞陛下,大展圣裁,悯诸未世,将此书颁行天下,试之有验,臣死无憾。若试之不效,即置臣于法,以彰诳君之罪。臣诚惶诚恐,稽手顿首,冒死以闻。(张师固不可毁,而王、孙亦不可辟,夫先生之书固创出前贤,然先须根底于《素问》、《灵枢》,致力于仲景、思邈,更充之以先生之法,其于大疾沉 ,自然游刃有余矣。无如叔世衰漓,只知耳食,性喜寒凉,畏恶针灸,稍一谈及,俱摇头咋舌,甘死不受。是以先生之道难明,而先生之法不能行于斯世斯民也。予欲以代之之方,思惟数载,终无妙法。先生倘以宿昔济世仁心神感于予,使予应心得手,再为广布,以传不朽,谅先生在天之灵,亦应许可。古月老人胡珏谨识。)

章节目录

卷上
当明经络
须识扶阳
住世之法
大病宜灸
三世扁鹊
时医三错
忌用转下
禁戒寒凉
要知缓急
五等虚实
黄帝灸法
扁鹊灸法
附∶窦材灸法
卷中
伤寒
伤寒四经见证
太阳见证
阳明见证
太阴见证
少阴见证
伤风伤寒
挟食冷物
中湿
阴毒
老人伤寒
阴阳换气
伤寒谵语
伤寒衄血
劳复
汗后大便下赤水或脓血
汗后发噫
肺伤寒
疽疮
喉痹
虚劳
中风
疠风
风狂
口眼斜
破伤风
洗头风
牙槽风
水肿
臌胀
暴注
休息痢
内伤
霍乱
暑月伤食泄泻
痢疾
伤脾发潮热
呕吐反胃
痞闷
中暑
暑月脾燥病
两胁连心痛
消渴
着恼病
头晕
厥证
气脱
死脉见
腰痛
中风人气虚中满
老人两胁痛
疝气
吞酸
脾疟
胃疟
邪祟
怔忡
心痛
痹病
神痴病
下注病
脚气
足痿病
黄疸
黑疸
便闭
溺血
淋证
肠癖下血
卷下
阴茎出脓
肠痈
肠痔
膏肓病
噎病
咳嗽
咳病
失血
肾厥
脾劳
肾劳
头痛
眼病
梦泄
奔豚
肺膈痛
骨缩病
手颤病
老人便滑
老人口干气喘
耳聋
气瘿
三虫
蛊毒
痫证

妇人
子嗣
血崩
带下
乳痈
胎逆病
午后潮热
脐中及下部出脓水
妇人卒厥
产后虚劳
小儿
惊风
斑疹
小儿午后潮热
吐泻
面目浮肿
小儿咳嗽
溏泻
腹胀
痢疾
水泻
胎寒腹痛
下血
牙疳
蝼蛄疖
秃疮
水沫疮
周身各穴
神方

内容简介

《扁鹊心书》成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年),共3卷。上卷论述学医基本原则和三大灸法(黄帝灸法、扁鹊灸法及窦材灸法);中卷分述伤寒诸证和杂病;下卷主论内科杂病,兼论外科、妇科、儿科等一些病证;后列“周身各穴”27对(包括手、足三里两对),书后附方94首。全书以灸法为主要研究内容,可谓是一部灸法专书。纵观全书,其主要的学术思想有以下几点。
1推崇扶阳,注重温补脾肾
该书始终以扶助人体阳气为养生疗疾的主导思想。首先,窦氏强调阳气在人体的重要性。阳气是人生命体存在的根本,有阳气则生,无阳气则死。正如“须识扶阳”一章中云:“阳精若壮千年寿,阴气如强必毙伤”;第二,在治疗原则中,窦氏强调“要知保扶阳气为本”,其认为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不论何种病情治疗时一定要注意顾护阳气,防止损伤元阳;第三,在具体的治疗方法上,围绕温补阳气施治。窦氏提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三法皆有温补之功。并且认为临证时若只灸三五十壮,是不能补接真气的,“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只有重灸才能治大病;第四,窦氏不仅善用温补,而且反对滥用寒凉。在“时医三错”中窦氏指出,其时医者遇到阳虚之证用清热寒凉的药物致人枉死,应“禁戒寒凉”,不可“反用败毒凉药”,冰损元阳。
窦氏扶阳多用温补脾肾之法。他认为:“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从上卷窦材灸法所列的五十余种病证的辨证来看,其中三十余种辨证为脾肾阳虚,下卷所载四十余则医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
2重视经络,善用灸法
窦氏认为古人能够洞悉疾病不过是熟悉经络罢了。全书开篇就提到“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强调了治疗疾病时明白经络的循行和其所归属脏腑的重要性。诊断时“经络不明,无以识病证之根源,究阴阳之传变”,不清楚经络归属就不知道病证的根源在哪里;用药时“讲明其经络,然后用药径达其处,方能奏效”,明白疾病的归经,选药有的放矢,特别是可以直接用引经药,使其直达病所,治疗才能有效。清代胡念庵评曰:“经络为识病之要道”,这种思想与《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谓是一脉相承。
窦氏重视灸法,提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后列“黄帝灸法”、“扁鹊灸法”、“窦材灸法”专篇,并于中、下二卷详述灸法在各疾病中的具体应用。现简述如下。
2.1灸的适应证
2.1.1大病宜灸 窦氏认为世间百种大病皆可用灸,曰:“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且其认为施灸要及时,早用可“阳气不绝,性命坚牢”,如果真气已脱,虽灸亦迟。如《扁鹊心书·卷下·气脱》“急灸关元五百壮,服霹雳汤、姜附汤、金液丹久久而愈。此证须早治,迟则气亦脱,灸亦无及矣”。
2.1.2住世宜灸《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云:“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窦氏熟谙《内经》,重视无病时的防病保健,常用关元、命关(即今之食窦)、气海、中脘作为保健施灸的要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肮,……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余年寿矣”。书中举例绍兴年间的一步卒“年至九十,精彩腴润……其于每夏秋之交,即灼关元千炷,……皆火之力也”,胡氏评其为“保命之要诀”。
2.1.3扶阳宜灸 窦氏认为阳精是生命体存在的基础,是人体健康长寿的保证。若阳气虚衰则会出现手足不温,下元虚惫等症状,正如其在书中所说:“阴气未消终是死,阳精若在必长生”。而且窦氏特列条目强调禁戒寒凉,不可妄行转下,这是针对时弊告诫医生应根据病人的情况辨证施治。
2.2常用穴位 窦氏用穴重视辨证,特别是脏腑辨证。根据病情判断归属脏腑,选取不同的穴位。现根据书中所列病证及医案,归纳如下。
2.2.1病变在脾常用食窦、中脘、足三里 窦氏认为命关(即食窦穴)能“接脾藏真气”,在“窦材灸法”记载的12种属于脾的疾病中有10种需灸命关,其疾病涉及水肿、泄泻、暑湿发热等。窦氏善用中脘治疗痫证、妇人血虚、急慢惊风等疾病。扁鹊灸法中有对足三里的介绍,在卷中用来治寒湿下注之“下注病”之下肢粗肿、行走无力。窦氏所用穴位与今不同,今人常用足三里,而少用食窦,其原因有待考证。
2.2.2病变在肾常用关元、肾俞、石门 书中所载30多种病证中,凡辨证归于肾虚者,都用到了关元穴,为全书使用次数最多的穴位。凡疾病久治不愈迁延至肾,出现肾气衰败的征象,皆灸关元。窦氏认为肾俞可治疗“一切大病”,但文中只有“厉风”一病使用。另外,当出现肾气不固将脱之证时,窦氏一般用石门穴,如洗头风、牙槽风、妇人血崩等,概因石门系三焦之募穴,“犹石室之门”,可通利水道。
2.2.3病变在肺常用天突、中府、肺俞三大灸法中肺系疾病出现不多,仅有两种症状用到天突,如急喉痹发作时颔肿、水谷不下,灸天突可进食;寒饮伤肺之咳嗽灸天突;痞闷灸中府;肺气虚灸肺俞。
2.2.4病变在心常用巨阙 窦氏对心系疾病的论述并不多,全书巨阙仅出现6次。如心气不足,风客包络之疯狂妄语,心血耗伤之昏不知人,鬼邪着人等。
2.2.5急危重症常灸脐下 脐下在书中使用较多,可于保健、大病时施灸,固护脾肾之气,其涉及疾病有虚劳、水肿、阴疽骨蚀等重大疾病。但书中并未具体解释是哪个或哪几个穴位,因此,“脐下”究竟是什么,尚未可知。
2.2.6泄泻、便秘皆用神阙 窦氏于虚性便秘和泄泻中皆用神阙,可见神阙一穴对虚性大便异常皆可使用。概因神阙居脐中,为阴中之至阴,属脾,脾虚运化无力,不能泌别清浊,致大便或秘或稀,而成便秘、泄泻。灸神阙可温中健脾,脾健则升清,病可得瘥。
2.3灸量 窦氏认为应该按照年龄、部位不同分别施灸。年龄越大艾炷越大,年龄越小艾炷越小;肌肉丰满处艾炷大,肌肉菲薄处艾炷小。这种衡量使用灸量的方法继承了《内经》的思想,并一直被延续应用至今。
2.4取穴特点 窦氏在医案中凡用到灸,一般只用1个穴位、最多2、3个。全书仅用穴23个,在这23个穴位中以关元、命关、脐下、中脘为多。灸时壮数较多,灸量较大,少则50壮,多则上百,越是危证、重病灸量越大,如消渴“正法先灸关元二百壮”。灸法于危难时刻的应用可力挽狂澜,但也不可一味用灸,应对症施治,绝无拘泥。
2.5首创麻醉施灸 窦氏所创睡圣散用于“癫狂人不可灸及膏粱人怕痛者”,于灸前用茶酒服下。服后即昏睡,这种药力大约持续艾灸五十壮的功夫,醒后可以再服再灸。窦氏经过亲自实践“饮须半酣”,“昏昏如醉,割疮、灸火不觉苦痛”,证实疗效可靠。该方除用于减轻施灸时的痛苦,还可用于癫狂之人及小儿不能配合施灸者。这种昏睡状态下施灸是窦氏的一项重要发明,开创了麻醉施灸的先河。
3提出“伤寒四经”说
窦氏在丰富的临床工作中形成了对伤寒的独到见解,认为伤寒只有四经,而没有厥阴、少阳两经。认为“寒之中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太阴主脾,凡饮食失节,过食寒物则伤之;少阴主肾,寒水喜归本经也。故伤寒止有四经”。即外感寒邪、形寒饮冷、过食寒凉、内生寒湿,分别伤于太阳、阳明、太阴、少阴四经而成伤寒病,这个说法与张仲景的六经辨证理论有悖,还需要更多实践和思考,在临床中加以验证。
4尊崇《内经》,贬抑《伤寒》
全书从序言开始即强调《内经》的重要地位,认为临证必须学好《内经》。窦氏认为,“《素》、《灵》为医家正传”,“《内经》言病最详”,《灵枢》为“医门所最急者也”。全书不论经络、灸法、病机,还是伤寒诸证和内、外、妇、儿病证,均宗《内经》,师古而未泥古,将自己的学术思想与之有机结合,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
《心书》在序中即提到:“后世张仲景……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治小疾则可,治大病不效矣。”其后“奏玉帝青辞”中云:“殊不知伤寒既有多证,《内经》自然该载,何必牵扯种种杂病,以为伤寒,误人不少。”及至书中“伤寒四经见证”、“太阳见证”等篇章中亦对仲景及其所著《伤寒》颇多菲薄之辞。

影响评价

《扁鹊心书》全面反映了窦氏的学术思想。窦氏所处年代,世医重用寒凉、多行攻下,常有致病情延误,甚至危及生命者。窦氏痛心于此,熟读经典,结合临床,总结出一套独特的温补思想,对温补学派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书,窦氏临证多灸药并用,而且较多地使用了灸法,即使危重病也常用之,窦氏用灸适应症广泛,内外妇儿皆有涉及,这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相关文件下载地址
©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使用,请支持正版!本站统一解压密码:www.17900.net
扁鹊心书.pdf